【中国少儿公益】梁颖梅和华洲图书馆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中国少儿公益》2020 年第 3 期,作者牧童

珠江自西向东,流至广州市西部的芳村后,一分为二:北路径直向东,南路向东南拐了个弯,过了长洲岛后与北路合流,流向珠江口。被两路水道围拱着的那片岛洲,就是风景秀丽的海珠区。华洲街道位于海珠区东南端,毗邻珠江南路水道。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海珠区的街区工业快速发展,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的华洲街道小型纺织和制衣企业林立,来这里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到 2020 年,8.1 万多外来打工者住满了华洲几乎每一幢建筑,外来人口占辖区总人口80%还多。因为拥挤,公共设施不完善,华洲成为海珠区有名的城中村,也成为流动儿童的聚集地。

珠江之滨,海珠岛上

那座孩子们的精神驿站

叫“华洲图书馆”

2018 年 8 月 18 日,在这座城中村的小洲村,一座面积仅 500 平方米的小图书馆挂上了新的字号:满天星公益华洲图书馆。很快,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就成为附近孩子们每天都来打卡的地方。

3、满天星公益华洲图书馆挂牌仪式.jpg

图书馆馆长叫梁颖梅,一位说话不紧不慢、温温柔柔的年轻女性,总是微笑着,让人感到笃实、可信。她给我们讲了很多发生在图书馆里的温暖故事。

两岁的七七和妈妈是华洲图书馆的常客。母女俩除了到这里看书(当然主要是妈妈给女儿讲书里的故事),还经常参加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活力亲子园的亲子课程。七七话还说不完整,但是会奶声奶气地对妈妈说:“书馆好棒”。来了几次后,图书馆的志愿者们都认识可爱的七七和妈妈了,也知道她俩叫什么名字。她们每次来,工作人员都会喊她们的名字,和她们打招呼。这件小事让七七妈妈很是感动,她没想到这里的人这么暖心。她说后来去那些大图书馆倒是有些不习惯了。

梁颖梅告诉记者,2014 年,她们曾在华洲街道的龙潭村与海珠区图书馆、华洲街道文化站、龙潭村经济联社共建了一家图书馆,叫兴仁图书馆,“也是为了打工子弟办的,开馆后的情况和这边差不多,很多孩子放了学就到图书馆看书、写作业。后来因为图书馆所在的兴仁书院场地整修,兴仁图书馆暂时停止开放了”。她说至今还想着在那里遇到的小薇和小欣两姐妹。

小薇和小欣的爸妈都在制衣行业,经常加班到深夜,即便白天有点休息时间,也要抓紧补一会觉。租住的房子很是局促,姐妹俩放学后就在家门口路边支起一张桌子做作业,狭窄的街道上除了拥挤的人流,还有来往穿行的汽车、人力车,嘈杂不堪,也危险。

兴仁图书馆开业后,两姐妹成了常客,每晚到了闭馆时间都不愿离开。“有一天晚上八点多钟了,有工作人员加班,姐妹俩竟也一动不动还在看书”。

在梁颖梅看来,这些孩子都是散落在各处的小星星,“我们要给他们一方蔚蓝色的天空,让他们熠熠闪光”。

4、孩子和志愿者一起阅读.jpg

这方天空应该是纯净的、有营养的。华洲图书馆现有藏书,除了海珠区图书馆配置以及用募集的善款选购的外,还有一部分是爱心人士捐赠的,“即便是捐赠的,我们也要精心挑选,选内容健康、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梁颖梅说。

这方天空应该是温暖的、安全的。图书馆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图书馆,如果在,就放心了。小毅是华洲图书馆的小读者。一天早晨上学前,爸爸说下午有事晚点才能接他放学,小毅担心父母不去学校接他,从家里跑了出来。

爸爸发现他没上学,到图书馆找也没见到人。当时图书馆刚开门,爸爸前脚走,小毅就来到了图书馆,躲到角落里看书。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没上学,他不说。馆员在进馆登记表上找到他妈妈的电话,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家长为了不破坏小毅对图书馆的信任,同意为这次通话保密。“关键是,知道孩子在图书馆,他们就不担心了”,梁颖梅说。

在这样的陪伴中,孩子与图书馆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一对姐弟在返回湖北黄冈的老家前特意来图书馆告别,弟弟准备离开时又转身轻轻拥抱了梁颖梅,说:“姐姐,明年再见。”

“那份感动,我会铭记一生。”

社会力量扛鼎

政府助推

公募基金加持

人们不禁问:为什么办这座图书馆,谁办的,怎么办的?

梁颖梅说:“你如果来过华洲,至少就不会提出第一个问题了。”

即使身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随打工父母进城的孩子也是被城市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本不属于这座城市,离开了儿时的玩伴,告别了树上的鸣蝉,他们在懵懂间跟随爸妈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原本的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融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碰撞和矛盾。宏伟的博物馆、图书馆,梦幻的科技馆,乃至整座流光溢彩的城市,他们身处其中,但似乎这一切离他们又很遥远。

爸爸妈妈也要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比在原来的乡村忙碌了许多,对子女的疏忽是难免的。

“孩子们需要一个融入城市的渠道,一处安放心灵的苑地,而且,要在他们身边,他们能触手可得。我想,图书馆应该是最好的选项之一”,梁颖梅说。

华洲图书馆是 2017 年 9 月建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2018 年 6 月,图书馆交由广州市海珠区满天星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和海珠区图书馆、华洲街道文化站合作运营,华洲图书馆的另一个名称是海珠区图书馆华洲街道分馆。

街道文化站和区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政府助力,对于一家民间非营利组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扶助,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体制内”的关注,成为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

海珠区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如图书借阅系统设备、技术培训等。图书馆购置桌椅、书架等固定资产,运营期间的水电网络费用,由华洲街道文化站承担。如果需要搞活动临时占用场地、张贴宣传品、进社区入户调研,街道都会协调村社给予支持。

当然,满天星公益是华洲图书馆的运营主力,图书馆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要靠募集社会资金。通过多次合作,满天星公益和中国儿基会形成了稳定的伙伴关系,中国儿基会依法为他们提供公募支持,使公益图书馆项目可以在公募平台上合法募资。《慈善法》颁布施行后,这种合作成为公募慈善基金会与民间非营利组织合作的基本方式。

梁颖梅对目前的合作模式很满意:“满天星公益的优势是有运营图书馆的专业能力,加上政府助力,公募基金加持,实现了真正的优势互补。”

满天星公益接手华洲图书馆后,从 2018 年 6 月 1 日开始运营,截至 2020 年年底,共借还图书 48192 册(次),借阅人次 12,025 人,来图书馆看书的孩子和家长多达 95,362 人次。图书馆现有藏书 2.9 万册,大部分已纳入广州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

动静相宜

是获取知识的课堂

也是放飞梦想的舞台

华洲图书馆位于华洲街道小洲村瀛洲六街43号二楼。外面是熙熙攘攘的城中村,但一踏进图书馆,世界便静了下来。图书馆的布局简洁、舒适、通透,珠江的清风送来阵阵书香。再调皮的孩子,进了图书馆都会蹑手蹑脚,唯恐惊扰了别的小读者。他们或坐在阅览桌旁,或干脆找个角落席地而坐,捧一本书,便进入书中的世界。

孩子看书时极专注。有时看着看着会蹙起眉做沉思状,有时看着看着会笑出声。梁颖梅说:“看孩子们看书,是一种享受。”

5、孩子跟着妈妈参加图书馆故事老师培训.jpg

图书借阅只是华洲图书馆的功能之一,“不要以为我们这里只是安安静静地看书,我们也有热闹起来的时候”。梁颖梅说的“热闹起来的时候”,指的是图书馆组织的各种阅读推广活动。

这些活动内容很丰富,包括针对0-6岁幼儿及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针对6-14岁儿童的知识体验和艺术创作活动,他们还联合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家长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教儿能力,培养了一批亲子早教家长志愿者、家长助教。

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孩子们打开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窗口,让孩子们在体验生活中学习知识、培养兴趣、结交朋友、发展能力。他们请来博物馆员、动物保护志愿者、海洋生物研究员,和孩子们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也会带孩子们走进他们身边的社区,走进这座城市,让孩子与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更多情感联结,学习观察社会,体验人生。

7、孩子们在图书馆体验望远镜使用.jpg

类似这样的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华洲图书馆已举办了 358 场,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 11434 人次。

外界评价说,华洲图书馆有一支动员力、策划和执行力很强的专业团队。据梁颖梅介绍,其实图书馆里只有她一人是满天星公益派驻的专职人员,“我们会到学校招募实习生,也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担任专职或兼职工作”。招募后,图书馆通过服务实践、共学、共读、培训等方式,让这些年轻人在热情和爱心的基础上,成为更有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工作人员。

“重要的是他们有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所以,我们这个团队总是很有朝气,有凝聚力,他们能很快和孩子们成为知心朋友”。

图书馆也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一对老夫妻林姨和黎叔都已经 80 多岁了,自 2018 年开始每年都资助华洲图书馆,是满天星公益最年长的捐赠人。图书馆挂牌那一天,林姨和黎叔亲自到现场,与大家分享了年轻时求学和读书的故事,让到场的所有人都很感动。

今天,华洲图书馆在海珠区、广州市很有影响力。在 2019 年第四届“广州读书月”上,获得年度“最美基层图书馆”荣誉,图书馆的“满天星公益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获得 2019 年度广州公共图书馆“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荣誉。在刚刚过去的 2020 年,他们又入选第四届广州社会创新榜,被评为“十佳社会创新项目奖”,还被评为广州市“最美少儿阅读空间”。

梁颖梅说:“荣誉是大家对我们的认可和鼓励。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孩子们需要这里,我能从他们每天走进图书馆时快乐的脚步声中听出来。”

目前她最关心的是兴仁图书馆何时能恢复运营,“我们积极配合建筑修复工作,希望那边的维修进度能快一些”。 2020 年,满天星公益又开始在海珠区凤阳街道筹建一所新的社区图书馆,“希望凤阳图书馆能为社区的 9000 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陪伴、成长的空间,我们有信心让这所图书馆也变成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